近年來,香港社會的精神健康問題愈發凸顯,尤其是抑鬱症患者的數目迅速上升,讓人感到極大的擔憂與焦慮。根據香港醫學院的研究預測,從2023年至2032年,每年將有約5.5萬到5.7萬人面臨抑鬱症的困擾。這一數據背後,隱藏著無數家庭的痛苦和掙扎。
在這個艱難的時期,許多精神復元人士都勇敢地分享他們的故事,毫不避諱地面對過往的痛楚。例如,Vicky就是一位在職場上遭受欺凌而患上思覺失調的女性。她回憶起自己在工作和教會中遭受的欺凌,當時情緒低落,失眠,甚至出現幻聽,讓她感到前途渺茫。她曾經徘徊於生死之間,但在親友的支持下,她重拾信心,逐漸走出了陰霾,最終成為了一名註冊社工,幫助其他面臨相似困境的人。
與此同時,許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屬也在默默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。Candy的弟弟在20多年前被診斷為思覺失調,性格大變,從內向文靜轉變為暴躁易怒。面對弟弟的病情,她必須學習新的相處方式,並承擔起照顧他的重任。隨著母親的離世,這一負擔全都落在了她的肩上,讓她深感無力和焦慮。
在香港,有關精神病的污名化依然嚴重。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的研究,許多在職人士仍然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危險的,且對他們抱有偏見,而這種負面標籤不僅傷害了患者,也讓許多潛在的康復者無法正常就業和生活。此外,許多患者因病請假,但在康復後卻常常遭到無理解僱,這進一步加深了他們的痛苦和絕望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精神健康月的到來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契機。香港大學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呼籲公眾增強對精神健康的認識,以打破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,並呼籲社會各界攜手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。她指出,許多精神疾病在接受正確的治療後,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緩解,並鼓勵各界多與患者交流,推動對他們的理解和接納。
同時,社會福利署也在努力增設資源,計劃在2025年之前建立四個新的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中心,幫助照顧者獲得必要的支持和指導。這些措施無疑將有助於改善目前的困境,讓更多身陷困境的家庭看到希望的曙光。
在這意義深遠的時刻,社會對於精神健康的關注應該是全方位的,包括對患者的支持和對照顧者的理解。只有在這樣的相互理解與支持中,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對所有人,特別是那些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之人的包容與接納。希望未來的日子裡,每一位面對困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心靈的慰藉和力量,走向更美好的明天。